在许多研究中,已广泛采用阳离子或者阴离子掺杂到主体结构中以解决电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三元材料的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掺杂效应可以分为三种形式:1)通过用电化学和结构稳定的元素取代,减少不稳定元素如Li和Ni的含量;2)通过稳定Ni离子的价态,防止Ni2+离子在制备过程和电化学循环过程中从过渡金属层迁移到Li层;3)增加氧和金属离子之间的结合强度,从而增加结构稳定性并减少氧气的释放。通常采用的阳离子掺杂包括Al3+、Mg2+、Ti4+、Na+、Zr4+等;阴离子包括F-、PO43-等。
尽管用不同的掺杂剂或掺杂方法展现着不同的掺杂效应,但是每种掺杂剂的效果和由浓度梯度引起的表面稳定程度仍然是未知的,此外,还需验证电化学性质如何随掺杂深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应进行更多关于掺杂效应、掺杂深度和掺杂方法的基础研究,以促进高能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由于寄生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在固体电极和液体电解质的界面上,影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通过在表面形成物理保护层以阻止电极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减少寄生反应的影响,阻止正极材料的溶解和晶体结构的坍塌,提高了电池循环过程中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表面包覆提高导电性,以提高倍率性。目前包覆改性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向:包覆物质、包覆方法和包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