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汽车行驶在安徽省阜阳市平坦的乡间小路上,两侧是一望无际的农田。这个被称为“江淮粮仓”的地方滋养着千万人口。四通八达的交通给当地患者外出就医带来了便利。如何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在阜阳是一桩大事。近日,健康报“行走健康中国”报道组深入阜阳市多家医疗机构,看到优质医疗资源在分合之间更加有序地流动起来。
寻回“出走”的患者
生病了就往大城市、大医院跑,是许多基层患者的就医选择。对于阜阳市阜南县这个受江浙沪地区影响、交通便利的地方来说,患者外流情况更为明显。
几个月前,阜南县柴集镇倪小寨村卫生室医生朱永刚通过走访了解到长期在外务工的张大爷患了输尿管恶性肿瘤,就及时给张大爷打去电话。“咱们县人民医院是三级医院,泌尿外科技术也越来越强。你可以先到咱们县医院找泌尿外科主任赵祖超看一下能不能做手术。如果真不行,还可以请省会合肥的专家来阜南给你做手术,请专家的钱还不用你自己掏哩!”朱永刚耐心地向张大爷建议。
多次交流后,张大爷决定回阜南县人民医院试一试。赵祖超顺利地为其进行了手术治疗。
“以肿瘤患者这类最易外流的患者为试点,组建由县级下派医师、乡镇包保医师、乡村医生组成的‘1+1+1’队伍,依托328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对有外地就医史的肿瘤患者逐一上门随访,并按照病情程度分为红黄绿3类建档包保,通过宣传医保报补政策和县域肿瘤防治能力,引导患者自愿回县内治疗。”阜南县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于伟告诉记者,阜南县对患者外流数据进行分析,决定变被动为主动,创新“开门办医、上门送医”模式,留住那些在当地就能看好病的患者。截至目前,已有491名肿瘤患者返回县内治疗,医疗总费用减少539万元,患者医疗总费用负担减轻224万元。
随后,从肿瘤到其他21个病种,阜南县构建了一张连接患者的分级诊疗网。在阜南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办公室里,记者在两面墙上看到了促使医疗资源有序流动、对医疗资源横纵布局的“施工图”:一侧展示着围绕常见病,由3家县级医院资深医生牵头组成的22个学科专家组,另外一侧是阜南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分院“1+1+1”家庭医生包保架构图。
于伟解释,从横向看,由县域内资深专家为各类疾病兜底;从纵向看,由专家包干负责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医生包干村,村医包干村民,一竿子插到底,让患者看病都能找到对应的医生,推动有序诊疗。
若遇上当地解决不了的问题,阜南县秉持“患者不动专家动”的原则,把上级专家请到县里来。“针对县域内不能诊疗的疾病,外请专家费用一律由我县承担。”于伟介绍,为了全力引导患者在县域内就诊,阜南县政府和医共体牵头医院共同筹集资金建立专项资金池,用于县域内医生外出进修、聘请院外专家带教指导及设立名医工作室等的经费补助。
阜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与阜南县人民医院的“包干理念”不谋而合。该院将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辖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城市医疗集团,按照每一网格内服务人口2000~2500人的规模,划分了200多个医疗健康服务网格,由医共体总院签约服务小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服务小组、社区卫生服务站签约服务小组构成三级团队,采取立体签约服务模式,围绕慢性病等疾病的预防、管理、诊疗、转诊、随访等,对不同网格里的居民进行分级分类健康管理。
环环相扣,为患者抢时间
一走进阜阳市太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的红色标识就跃入眼帘。进入急救中心,目之所及的是一个由急诊药房、急诊CT室、急诊手术室等构成的“迷你医院”。
“在这里,可以快速完成术前准备,开展溶栓、取栓等手术。在急危重症患者到达专科救治病区前,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就绪。”该院院长赵曙光介绍,依靠急诊急救大平台,在运送患者的救护车到达医院之前,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各项生命体征就已传回急救中心。院内快速组建多学科急救团队,第一时间对患者实施救治。
“以前,医院急诊科比较弱小,大多情况下只能起到‘收发室’的作用,患者得自行去各科找医生。”赵曙光介绍,2019年初,医院对急诊科进行流程再造,以提高急救效率为目标,整合急诊急救相关功能科室,形成了现在的一体化、一站式的急救中心。
随着急救中心的运行,医院的急救能力和效率都得到提升。但赵曙光意识到,并不是县医院能力足够强,急救患者就能得到有效救治,如果错过黄金抢救时间,将会极大影响后续救治,因此要想办法为急救患者抢时间。于是,太和县从提升县医院急救能力拓展到搭建县域急救分级网络。
以前,太和县的主要急救力量都聚集在县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急救能力薄弱。“为了保证患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规范的急救处置,太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构建了‘1367’急救管理模式。”太和县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李震解释,“1”是指以急诊急救大平台为载体搭建一个覆盖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急救体系,通过大平台指导院前急救人员对患者进行抢救及治疗。“3”是指以太和县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乡镇卫生院急诊科、村卫生室为实体,建立“急救核心”“急救单元”“急救小屋”三级载体,实现急救分级衔接。“6”和“7”是指组织系统培训,确保乡镇卫生院“急救单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创伤救护、溶栓、洗胃6项技术,具备规范处置心、脑、伤、喘、毒、孕、儿7种相关疾病急诊急救能力。
在县域急救分级网络的推动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急救队伍增强了信心和底气,太和县人民医院的救护车也顺利在12家乡镇卫生院“安家”。
从太和县人民医院进修回来的蔡庙中心卫生院急诊科医生吴作栋自信了许多。前不久,他就随救护车为一名车祸伤员就地进行插管治疗,并在县人民医院医生的远程指导下,让伤员得到了规范处置。“以前见的急救患者少,不敢插管,现在我们急诊科6个人都能进行插管操作,遇到紧急情况也不慌了。”吴作栋说。
如今,不少村卫生室也建立起了“急救小屋”。经过培训,村医能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创伤救护4项急救技术。
赵曙光表示,短短几年,医共体急救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构建新管理模式后,医共体内农村急救反应时间缩短47.2%,急诊抢救成功率提升98.6%,基本构建了“15公里急救圈”。
为了提升救治效率,阜阳市卫生健康委也从全局谋划,由阜阳市人民医院牵头建立阜阳市区域心电诊断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中心诊断”的远程服务模式,缓解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少专职心电诊断技术人员、没有执业资质等问题。
位于阜阳市人民医院门诊3楼的阜阳市区域心电诊断中心,日夜不停地运转着。高年资的值班医生目不转睛地盯着从各医疗卫生机构传来的心电图,平均3分钟就能出具一份诊断报告。
“如果遇到心电图危急值及心电图明显异常改变的患者,值班医生会及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沟通联系,通过“绿色通道”引导患者及时到上级医院就诊。”阜阳市人民医院院长刘洪波介绍,目前接入心电诊断中心的乡镇卫生院共有104家。截至11月30日,今年该中心共完成诊断17.4万余人次,平均每天达500余人次。心脏疾病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诊断能力也得到提升。
文:健康报记者 吴倩 孙伟 特约记者 周海蕾
编辑: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2KEJEHPX】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