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层次嵌套理论是一种阐述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情境中,其认知结构呈现出由内而外、层层嵌套形态的理论。在这个结构里,每一层级的认知都涵盖了对自身及他人在前一层级认知状态的推断与解读,且随着层级的递增,认知的复杂性和深度不断拓展,进而影响个体在博弈活动中的思维模式与行为表现。
按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
第一层:自己的想法。
第二层:自己认为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
第三层:自己认为对方知道自己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
第四层:自己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后,自己的新想法。
第五层:自己认为对方知道自己有了新想法后,自己再调整的想法。
让我们来欣赏下《三国演义》中著名的“空城计”的故事,看看两位高手之间的对决到了第几层。
故事原委是这样的:马谡失守街亭这一军事重镇后,司马懿闻讯,立即亲率大军乘胜追击,直逼西城县。西城虽不大,却是诸葛亮的指挥部。不过,此时诸葛亮麾下的兵力已全部派出,城中仅余一座空城。指挥部直接暴露于敌军眼前,好比象棋中的“士象全无”,此乃兵法之大忌。此时既无法逃脱,也无法及时求援,诸葛亮该如何是好?
在与司马懿的长期交锋中,诸葛亮深知此人用兵一向谨慎且多疑。面对此绝境,诸葛亮决定放手一搏,布下空城之计。他心中并无十足把握,但已无其他良策,只得一试。
于是,他下令打开城门,并告诫所有士兵要保持镇定,声称此乃疑兵之计,周围已布下天罗地网,只待敌军入瓮。安抚好众人后,他拿起一把旧琴,端坐于城门显眼之处,以虚掩实,虚实相间,真真假假,让敌军难以分辨。
他告诫自己,一定要弹好,不能让司马懿从琴声中听出一丝慌张。做完这些布置后,司马懿果然疑虑重重,竟忘却了先派小队人马前去探查的常理,反而莫名地感到恐惧,生怕自己多作停留会落入诸葛亮的圈套。于是,他急忙下令大军迅速撤离。
原版本的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面对问题时,慌张无助只会加速失败,而应首先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对策。对于不同的问题,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心理,做到知己知彼,方能化解险境。对阵司马懿,可采用以虚打实之策;若换作他人,恐怕就有性命之忧了。
在原版本的基础上,还有升级版的故事。
诸葛亮虽自以为神机妙算,但实则司马懿早已看穿了他的计谋,只是没有揭穿而已。司马懿同样是一位善于揣摩对方心理的高手,他深知诸葛亮一向谨慎,为何今日却一反常态,布下此疑阵?根据先前得到的情报,周围并无异常。或许这一次,真的是机关算尽的诸葛亮在虚张声势罢了。
然而,正当司马懿准备下令进攻时,他突然想起了范蠡和文仲的故事。范蠡和文仲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范蠡功成身退,而文仲执意留下,最终被越王赐死。这正如范蠡临走时留给文仲的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马懿心想,自己是要做范蠡还是文仲呢?他抛不下庞大的家族,也无法做到功成身退,更不愿像文仲那样遭遇不测。
司马懿更深知,自己的家族在魏国一直备受猜疑,若非无人可用,他至今仍在家赋闲。只有诸葛亮活着,他的家族才有价值,才能安全。因此,他决不能被眼前的形势冲昏头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于是,他坚持了出山前的既定策略——“坚守不战,养寇自重”,以确保家族能够安享荣华富贵。司马懿回望了一眼城楼上隐约的身影,随后下令撤军。
升级版的故事讲述了司马懿的智谋与远见。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不要以为别人掉入了你的计谋,也许你的计谋早已成为别人计谋的一部分。不要仅凭结果来倒推自己的料事如神,即使结果如你所料,也未必能验证你的假想与推测过程。
在升级版的基础上,还有终极版的故事。
诸葛亮之所以敢摆下空城计,是因为他深谙魏国的政治形势。司马懿手握兵权,不知有多少人眼红、觊觎。上一次诸葛亮使用反间计让司马懿下台,难道真的是魏国君主轻信流言吗?其实,散布流言只是添了一把火,魏国君臣之间的关系早已濒临破裂。诸葛亮此次出征,百战百胜,魏国无人敢挡。唯独司马懿一到,就能扭转战局,破街亭、斩大将,功高震主,这让魏国国君如何安心?本就受君主猜忌的司马懿,复位不久,难免日后会重蹈覆辙。
诸葛亮料想,以司马懿的智谋,定能看清这一点:留着自己,比杀了自己更有利。但此时魏军上下都已看到了诸葛亮,司马懿该如何向君主与同僚交代呢?于是,诸葛亮不妨放一个“烟幕弹”,同时也是一个“信号弹”,想必司马懿能够看懂。
司马懿看到这座空城,也看到了人生中久违的知己。真是棋逢对手,知我者莫如孔明也。诸葛亮与司马懿虽相隔甚远,看不清对方的长相,却又感觉分外熟悉。司马懿大喝一声:“莫中埋伏!”随后率军撤离。
如果终极版的故事真的到了这个境界,那就妙不可言了。
但世间万事,只能窥测结果,无法窥测内心。所谓博弈,就是各取所需,互取利益。双方都是一等一的高手,高手对决,互懂心思。双方都能从最理性的角度出发,利人利己,平衡双方利益,迅速达成共识。这看似默契的背后,实则是双方对等的高明之处。
然而,真正的历史上并未上演过空城计。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故事,只是郭冲在注解中编造的小故事而已。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千里之外的洛阳,与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诸葛亮见街亭已失,迅速撤回了汉中,连司马懿的影子都没见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对故事的不同演绎与解读,来引发认知博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