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财发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琼瑶的北京往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12 18:04:29   浏览次数:11  发布人:fe68****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我是‘火花’,我已尽力燃烧过。如今,当火焰将熄之前,我选择这种方式,翩然归去。”这是作家琼瑶最后的创作,她以此告别86岁的人生。琼瑶在自传《我的故事:雪与火交织的人生》中写道:“很少有人能在有生之年,写出六十五本书,十五部电影剧本,二十五部电视剧本(共有一千多集。每集剧本大概是一万三千字,虽有助理帮助,但大部分仍然出自我手。算算我写了多少字)。”琼瑶创作长期不被主流认可,甚至被批为“琼瑶公害”。


    “我是‘火花’,我已尽力燃烧过。如今,当火焰将熄之前,我选择这种方式,翩然归去。”这是作家琼瑶最后的创作,她以此告别86岁的人生。琼瑶在自传《我的故事:雪与火交织的人生》中写道:“很少有人能在有生之年,写出六十五本书,十五部电影剧本,二十五部电视剧本(共有一千多集。每集剧本大概是一万三千字,虽有助理帮助,但大部分仍然出自我手。算算我写了多少字)。”

    琼瑶创作长期不被主流认可,甚至被批为“琼瑶公害”。李敖说:“以她软弱的心灵、混沌不清的思想、老得掉尽大牙的观念,借她的一本又一本的小说,哭哭啼啼地把我们年轻的一代人带入一个可怕的噩梦。”“琼瑶应该走出她的小世界,洗心革面,重新努力去做一个小世界外的写作者。”据学者宋姗钩沉,直到1978年,评论界才首次公正评价琼瑶小说,即曾心仪的《试评琼瑶的〈月朦胧,鸟朦胧〉》。

    在普通读者群中,琼瑶拥有巨大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琼瑶小说总销量超3000万册,影视剧捧红100多位明星,被几代人奉为“言情教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47年《大公报》刊发琼瑶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

    少有人注意到,琼瑶与北京关系密切:她的父母在北京相恋、结婚;1988年琼瑶首次回大陆探亲,首站便是北京;1997年,电视剧《还珠格格》在北京开拍,第二部主要外景地设在昌平的老北京微缩景园……本文主要依据琼瑶的《我的故事》《不曾失落的日子》《剪不断的乡愁》三书,从中可见琼瑶对北京城的真情实感。

    名字为纪念“两吉女中”

    琼瑶的父亲名陈致平,祖籍湖南衡阳,生于南京,长于北京;母亲名袁行恕,祖籍江苏武进,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陈致平的父亲(即琼瑶的爷爷)名陈墨西,曾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参加了北伐战争,是国民党元老,晚年退居乡里。他在家乡本有夫人,后在南京另娶,未告知婚史,琼瑶记:“直到祖父要带祖母回家乡时,祖母才赫然发现,自己不是原配,祖母一怒之下,拒绝跟祖父回家,竟带着我父亲和伯父,去北京定居了。”

    陈致平从辅仁大学毕业后,在“两吉女中”任教,琼瑶的母亲正在此读书,相差7岁的二人产生“师生恋”。

    袁行恕出自大家族,父亲袁励衡是交通银行首任行长。

    “两吉女中”是私立学校,前身是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熊希龄办的“两级女中”,1931年改名“两吉女中”。作家王景山钩沉,其校址在“后门外东皇城根”,当时老北京流行一句俗语:“贝满(贝满女中,北京166中学前身)的裤子两吉的头,翊教(北平翊教女子中学,陈垣创立)的女子最风流。”

    “七七事变”后,陈致平与袁行恕迁到四川成都。1938年4月,琼瑶与孪生弟弟出生,琼瑶本名陈喆,即纪念“两吉女中”。

    琼瑶4岁时,父母带三个孩子回湖南老家。一是成都物价飞涨,父亲在光华大学附中当训导主任,又在光华大学兼课,还在华西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附中教书,好几份薪水,仍难维持全家生活;二是陈墨西年事已高,想念孙辈。

    琼瑶的父母认为,“战争绝不会打到湖南”。

    颠沛的经历塑造了她

    1944年,日寇进入湖南,琼瑶一家随乡民逃入山沟。日寇找到了他们,一名农人被击中,琼瑶“第一次看到鲜血从一个活生生的人体里流出来”。

    日寇想掳走琼瑶的母亲,父亲和爷爷反抗,均被日寇的木棒击倒,三个孩子放声大哭,哭声似乎让一名戴眼镜的日本军官动了恻隐之心,指着琼瑶的孪生弟弟,问琼瑶母亲:“他几岁?”得知才4岁,军官说:“我儿子和他一样大。”最终,他放过琼瑶一家。

    不久,另一批日寇到乡间抢掠,琼瑶一家与表叔一家躲在柴房中,日寇就在门外,表叔刚出生的婴儿突然大哭,情急之下,表叔打算勒死孩子,表嫂拼命抢夺,“孩子哭叫,大人吵闹,表嫂狂喊,表叔怒吼”,竟没被日寇发现。

    琼瑶的父母将年迈的爷爷留在老家,全家随难民去广西,准备经贵州回四川。路上艰苦异常,琼瑶的两个弟弟又走散了,母亲说:“与其没尊严地死在日本人手里,不如有尊严地死在自己手里。”

    父亲决定和母亲一起投河,母亲问琼瑶:“你要不要跟爸爸妈妈一起死?”琼瑶回答道:“好。”三人向河中间走去,出于本能,琼瑶放声大哭。哭声唤醒了昏沉的母亲:“不能死。我们死了,凤凰(琼瑶的小名)怎么办?”三人又爬上岸。

    逃难中,琼瑶一家得到曾彪连长帮助。他文化程度不高,却尊重读书人。失散7天后,他找回琼瑶的两个弟弟。

    这段颠沛的经历塑造了琼瑶:一是“我的国家民族观念,就是在这枪口下建立起来的”;二是从此相信偶然,“我虽是无神论者,却相信‘命运’二字”。

    “写了一本书来骂父母”

    抗战胜利后,琼瑶一家先后在重庆、上海居住,1949年,全家去衡阳探望祖父后,经广州,迁至台北。生活安定了,琼瑶反而真正体会到人生“优胜劣败”的残酷。

    琼瑶童年便“自认为不是一个很漂亮的孩子”,额头有胎记,逃难中被汽车甩出,鼻子落下疤痕,亲友同情地说:“一定嫁不出去了。”这让琼瑶深感自卑。

    在台北,琼瑶的父亲在大学教书,成了名教授,琼瑶又有了一个妹妹,美丽聪慧,小弟亦成绩突出,琼瑶却因成绩差,常被学校下“通知书”,让父母“盖章”。一次,母亲生气地说:“你要我们做父母的,拿你怎么办?为什么你一点都不像你妹妹?”

    琼瑶想:“如果那时死了,现在就不会这么孤独、痛苦和无助了。”她吞了一瓶安眠药,醒来时,已是一周之后。

    18岁时,琼瑶爱上了怜惜她的国文老师,他比她大25岁,二人几次想分手,却分不开。这一年,琼瑶高考失败,名教授女儿考不上大学,成坊间笑谈。

    母亲得知琼瑶的师生恋,她告到警察局、“教育部”,老师身败名裂,躲到小城嘉义,约定琼瑶二十岁生日时在车站,等她一周。面对母亲的泪水,琼瑶最终爽约了。

    这段经历凝聚成《窗外》,风行一时,却令父母大怒。父亲写信道:“你以为大家是喜欢这部‘作品’,而买这本书吗?大家不过是要看看你的风流自传而已。”母亲的来信更严厉:“你就这样等不及地要赚钱吗……我生你养你育你,竟换得你用这种方式来报答——你写了一本书来骂父母。”

    《窗外》让第一次婚姻陷落

    为了母亲,琼瑶又参加了一次高考,依然失败。为逃出情感桎梏,琼瑶匆匆嫁给庆筠(化名),他是台大外文系高材生,有一个文学梦,与琼瑶兴趣相投,但婚后的穷日子使二人冲突不断。有孩子后,庆筠去当小职员,文学梦渐远,开始怨恨琼瑶。

    《皇冠》最早向琼瑶约稿,该杂志稿费奇低,拿不到好稿,仅平鑫涛一名编辑,工作室设在家中,仅三坪(约10平方米)。平鑫涛发现、鼓励了琼瑶,琼瑶也回报了平鑫涛——杂志发行量从几千增至几万,成了集团公司,盖了7层办公楼。

    《窗外》让琼瑶成名,也让她的第一次婚姻陷落。琼瑶父母因《窗外》愤怒时,庆筠尚能开通地说:“不管是谁的作品,都无法逃开人生的范围呀。一个作者会把自己的生活,反映到作品里去,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这样责怪你,实在太过分了。”

    可到后来,庆筠又嫉妒琼瑶的初恋:“连你的父母都不会谅解你。我怎会谅解你。”

    1964年,琼瑶与庆筠正式结束5年婚姻,这一年她出版4部长篇,即《烟雨濛濛》《六个梦》《幸运草》《几度夕阳红》,她把新书在母亲面前一字排开,说:“虽然我一直让你失望,虽然我没有考上大学,虽然我恋爱结婚离婚弄得乱七八糟,虽然写了一本让你们伤心的《窗外》……但是,我总算坚持着我从小就有的梦,走上了写作这条路。”

    琼瑶与有夫之妇平鑫涛的感情纠葛又引起轩然大波,《窗外》推出电影版时,琼瑶的母亲偷偷看了,愤而绝食,整整5天,琼瑶多次跪在母亲面前,请求原谅。

    北京的书摊都卖她的书

    为与平鑫涛分手,琼瑶一度接受“汤先生”求婚。在《我的故事》中,琼瑶澄清了部分事实:《窗外》之后,琼瑶收入大增,没花过平鑫涛的钱;与平鑫涛原夫人私下接触,相互理解;平鑫涛离婚3年后,琼瑶才与他结婚……

    在琼瑶的性格中,既有个性强、叛逆、鄙夷传统节烈观等现代的一面,又有极端勤奋、爱惜羽毛、情感保守等传统的一面。以勤奋论,为了写作,琼瑶“没有时间见人,没有时间应酬和玩乐”。她说:“我一直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我是‘书房里的痴人’。”

    学者奚密认为,琼瑶小说能风靡大陆,正缘于她的性格矛盾:一方面,琼瑶小说中有大量古典音乐、西方美术、咖啡等“洋气”内容;另一方面,语言古典,笔下人物的名字尤唯美,甚至影响了人们起名的思路。

    据学者宋姗钩沉,1981年元月,《海峡》杂志创刊号首次将琼瑶小说介绍给大陆读者。1985年至1986年,大陆掀起“琼瑶热”,北京所有路边书摊都在卖琼瑶的书。肖复兴在《中学生琼瑶热》中写道:“80%的女中学生迷上了琼瑶。一所中学的一个初二的班里90%的学生(包括男生、女生)迷上了琼瑶。一个高一的班里50%的学生读琼瑶的小说。她们少则读三两本,多则读十几本、二十几本。”

    大陆学界对“琼瑶式爱情”亦有批评,但更开明、更缓和。

    上世纪80年代,除了思想解放,还有生活方式解放,穿喇叭裤、留大鬓角、戴蛤蟆镜等不再是禁忌,人们就能看到,琼瑶小说除了尊重情感、至情至性,还有家国情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见证琼瑶的“华丽转身”

    1988年,琼瑶、平鑫涛首次回大陆探亲,第一站定在北京,因“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到结婚的地方,那儿是我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及去世的地方,那儿,是我历史课本上一再重复的地方,那儿,也是我在小说中、故事中所熟读的地方。”

    在马连良故居听戏;尝仿膳风味,尤喜豌豆黄、白云卷(芸豆卷)、小窝头等;逛了琉璃厂;结识了李可染、韩美林、雷抒雁、史蜀君等文化名人;看了动物园的熊猫;在圆明园想起元曲中的句子;还打算夜登长城(后改成早晨)……在北京,一位名叫卢马的女读者对琼瑶说:“我的父母给了我生命,是你,让我认识了这个世界,如果这世界上没有你,我的生命一定是贫乏的。”

    1989年4月,琼瑶再回北京,在颐和园里住了三天。

    1997年,琼瑶“心血来潮,忽然改变风格”,写出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第二部主要外景地设在昌平的老北京微缩景园,但微缩景园依据“民初北京”而建,非“清朝北京”,致穿帮不断:

    永琪和小燕子、箫剑等人在街头卖艺,被李大人发现踪迹那一场,永琪身后布招牌赫然写着斗大的三个字:照相馆。道具师在每条街上都挂上“萃华阁”的招牌,结果在电视剧中,北京、洛阳、南洋、无名小镇上,都有“萃华阁”,琼瑶只好说:“萃华阁是乾隆时期的7·11,到处有分店。”会宾楼重新开张那场戏中,乾隆乘马车前来,背后墙上有三个大字:银行牌。

    虽有瑕疵,《还珠格格》却创出收视率奇迹,从琼瑶小说到琼瑶剧的华丽转身中,北京城也是见证者。

    来源 | 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 蔡辉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fe68****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c8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