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很敏感地知道,怎样做能有效地激怒父母。而父母要怎样做才能在这种状况下保持理智,并得到孩子的尊重?有效的办法就是:对于无法避免的事情,我们要坦然面对。
一段骚动的时期
青春期的孩子注定要反抗权威、反抗习俗,这是为了人生的学习和成长而必须要经历的阶段。
青春期的目的,是为了释放个性。孩子的个性正在经历必需的变化:从儿童期的有组织,经过青春期的无组织,到成年期的再组织。
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都必须在这段混乱无序的时期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他必须从童年期与父母形成的关系中解脱出来,建立起与同龄人的新的认同,进而找到自我。
对于生命的追问
“我越从书上看到生命的壮美,就越感到它是一场悲剧。”这是一位16岁少女在信中写下的内容。青春期的孩子满脑子都是各种各样无法回答的问题。他们对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不可抗拒充满困惑。他们被认为只有自己才有的恐惧折磨着,而并不知道自己的担心和疑惑是这世上每个人都共有的。
寻找自己的身份
回想我们十几岁的时候,也已经开始思考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我是谁”,那时候我们不确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知道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们害怕自己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或是别人的复制品,甚至是跟父母一样的人。他们变得不听话,变得反叛,这么做并不全是为了向父母挑战,而是为了体验自己的身份和自主。
帮助指南
作者在这一小节给出了具体明确的15条建议,避免家长在和孩子对话中不知不觉地踩到雷区。
接受孩子的躁动和不满。青春期是一段不确定、自我怀疑和痛苦的时期。他们正经历着各种相互冲突的情感的折磨,希望找到真正的自我,有人能够接受本来的他们。十几岁孩子的需要是紧急而恳切的。父母可以通过容忍孩子的不安,尊重孩子的孤独,接受孩子的不满来帮助孩子。最好的帮助,就是不要刺探孩子。书中继续提出了14个方面的建议。
不要表现得很理解。他们觉得自己所经历的情感是新的、个人的、秘密的、独一无二的感受。如果父母说自己年轻时和他们有过同样的感受,孩子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分清楚接受和赞同。家长的回应一定要分清楚是容忍还是认可,是接受还是赞成。可以容忍的很多,但认可的就不一定了。
不要模仿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不要为了试图理解、融入孩子而刻意模仿他们说话或着装的方式,大人应该有大人的样子,青春期的孩子会故意采用一种与父母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模仿他们,会使他们向相反的方向走得更远。
不要挑刺。父母往往出于为孩子好而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缺点,但这种真诚的行为,最终会扼杀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不要揭孩子疮疤。父母最好不要取笑自己的孩子,开玩笑也不行。要避免像对小朋友一样对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尤其讨厌别人提起他们在幼儿期的事情。
不要怂恿孩子的依赖性。十几岁的孩子渴望独立,强化孩子依赖性的父母,带来的后果就是招致孩子的怨恨。
不要急于纠正。父母的苦口婆心,并不能教会孩子尊重事实。没有必要急于向他们证明自己是对的,哪里对了,以及怎么对了。这种做法只能带来痛苦和失望。而且如果态度是敌意的,事实就不会让人信服。
不要侵犯孩子的隐私。维护孩子的隐私,就是在表明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是在帮助他们成长。我们要意识到,每个人是独立个体,我们和孩子都不是“属于”对方的。
避免陈词滥调和说教。说教是一种很让人讨厌的问题处理方式,尤其要避免重提“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如何如何”,事实上,他们很难想象我们也曾年轻过。要帮助孩子,父母要学会共情,能真诚地对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做出回应,而又不被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过度感染,要帮助孩子处理他们的问题、恐惧和困惑。
不要长篇大论。“唠叨”应该是大部分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都做过的评价,要体会孩子的情感和心情,避免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要沟通而不是教导。
不要当面给孩子贴标签。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谈论、评价孩子,尤其是不要拿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对他的性格、发展等草率地下定论。
不要用激将法。这是一种不真诚的做法,会导致恶意的行为和令人苦恼的关系。尤其是,孩子会把赌气的话听进去,并真的去做。
不要传达矛盾的信息。父母的表态应当明确无误,不要传达双重信息。要么是明确的禁止,要么是亲切的允许,要么是一个开放的选择。
不要预言孩子的未来。当面对生活中的危机时,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都必须自己去找到解决办法。家长无法让孩子去为未来做好准备,只能帮助他们处理当前的事情。有了父母的爱和尊重作为保障,每个十几岁的孩子都必须独自冒险踏上自己的人生征途,而父母最好的做法,是充满自信地站在一旁等候,如同等待游子归来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