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划重点
1月14日至15日,生态环境部在京召开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总结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研究分析当前面临形势,安排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会议并讲话,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作工作报告。为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1月24日起,我们推出“划重点”系列,今日推出“成就篇”~
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生态环境风险,生态安全防线更加稳固
召开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的指导意见》。认真履行国家生态安全、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第一牵头单位职责,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
编制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5—2030年)》。
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绿盾 2024”重要生态空间统筹强化监督,查实146个问题,并督促完成92个问题整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类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达到99.4%。
开展第五次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加强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生态监督。
完成“十三五”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成效评估。深化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
更新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
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完善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等工作制度,开展维护生态安全重大课题研究和督导调研。
强化环境应急值守,建立突发环境事件1小时报告、现场直报、并行报告三项制度,及时调度并科学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10起。
推进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组织排查发现生态环境风险隐患8.74万项,已完成整改8.23万项。
累计完成2515条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编制,推进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暨“一园一策一图”试点。
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深入贯彻落实核安全观,召开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座谈会、核安全监管现代化国际研讨会。
联合开展全面加强核电行业核安全管理专项行动。有效运转核安全形势分析、经验反馈集中分析等重要机制。
创新核安全审评监督模式,有力保障国核示范工程全球首堆成功投入商业运行。
全国运行核电机组、在建机组、在役民用研究堆、在建民用研究堆继续保持良好安全记录,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表(INES)1级及以上的核事件或核事故,在建核电项目建造质量处于可控状态。
加强核燃料循环设施运行监督,开展流出物与环境监测专项检查,运行、在建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状况良好。
依法开展核电项目选址、建造阶段安全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有力支撑一批核电项目核准和开工建设。
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督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伴生放射性废物隐患排查。加强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
编辑 | 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