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工业题材电影创作活力,讲好工业故事,塑造与传播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以推动工业文化的繁荣发展,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于2024年11月22日在京举办“第三届工业题材电影创作研讨会”,各界专家齐聚一堂,以“从文学到电影:工业题材影视创作”为主题,围绕“人民性”文艺观与新时代工业影视剧创作、新时代工业影视剧的国家形象建构及宣发策略研究、中国工业文学改编影视作品案例研究等议题深入研讨交流,共谋中国工业题材电影未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培育观众群体是工业题材电影发展的重要基础
郑力|中宣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运营部主任
工业题材的影片,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作为展现国家工业发展历程、弘扬工业精神的载体,工业题材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对传承工业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工业题材电影仍较为匮乏,直接关联工业题材且已取得“龙标”认证、数字母版存于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片库的影片,仅寥寥数十部,包括《钢铁意志》《九兰》《高铁作证》《铁人》《大路朝天》《港珠澳大桥》等。做好公益放映的创作引导、观众培育和发行渠道拓展,能够为新时代工业题材电影创作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助力新时代工业题材电影扬帆起航。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是电影创作的基石。要充分体现新时代工业题材电影的人民性,必须深入人民群众之中。电影公益放映活动,凭借其深入基层、直面广大群众的独特属性,能够精确捕捉观众对电影内容的真实需求与反馈。针对观影群体,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设有专门的放映数据统计机制,通过对各地区受欢迎影片类型的大数据筛查,能够精确地将各类影片与其适合的观众群体相匹配。
二是培育观众群体是工业题材电影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电影发展初期的较长时期内,进口大片的分账票房持续高于国产影片的票房。对于国家电影局而言,国产影片票房何时实现对进口大片票房的超越,一直是一个重要目标。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已发生显著变化,进口大片逐渐被国产优秀影片所取代,国产影片的票房成绩已远超进口影片的分账票房。这一现象充分表明,观众群体是需要培养的,尤其是对于中国电影观众而言,培养工作更为关键。中国电影观众群体构成复杂多样,既包含一线城市观众,也涵盖偏远山区、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观众。国产电影票房之所以能够超越进口大片,这既得益于国产影片质量的持续提升,也离不开一个隐形的助力因素——公益放映活动。公益放映活动育了一大批具备现代观影意识的电影观众。自露天放映兴起至今的数十年间,培养出众多观众,如今有不少已成长为电影行业的主力创作者,甚至可能已跻身优秀电影人的行列。
三是拓展发行渠道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一环。影片的成功发行是影片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在电影产业链的制作、发行与放映三个核心环节中,放映环节是决定最终胜利的关键。即便影片在制作上精益求精、在发行上精准高效,但若未能妥善把握放映这一最终环节,那么前期的所有努力都可能会付诸东流。而公益放映作为一种特殊的发行放映渠道,能够为工业题材电影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助力其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当前的公益放映活动涵盖了多元化的场景,不再局限于农村地区,还广泛深入至校园、社区、厂矿以及军队等。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及中宣部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号召,我们正致力于不断扩大电影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借助大数据技术的精确分析,我们能够精准地将优秀影片推荐给特定的受众群体。此外,公益放映活动不受特定档期的限制,在签订合作协议后,影片可以长期在平台上保留,由院线根据观众的实际需求进行点映,并购买相应的放映场次,产生持久影响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工业题材电影要深化国际合作拍摄,重视采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
李倩|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会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原副主任
中国工业题材电影与国外的同类电影在本质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的工业题材电影往往侧重于展现宏大的技术场景,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或自我奉献精神;而国外的工业题材电影则更多聚焦于具体的人文层面,诸如人与环境的关系、环保议题,以及工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等。价值观与认知上的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工业题材电影在国际上的制作与发行。
中国在众多地区援建的项目,实为工业题材电影提供了丰富的选题资源,这些项目既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交汇点,亦能对受援国及地区产生积极的导向与影响。此外,对于合拍片而言,可借鉴乡村振兴题材电影的区域发行模式,即某地区或某省份自主拍摄的电影,在本区域内进行发行。同理,工业题材电影亦可在其所属系统内部,以及受援国或地区实施区域发行策略,此举或能取得良好成效,进而对国内市场产生正面回馈。
中国的工业题材电影发展,首要之务是深化国际合作拍摄,其次应重视采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更多地聚焦于人的命运与社会发展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探讨那些能够引起各国观众共鸣或人类普遍关注的话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工业人的形象塑造有着提振国家产业精神、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林丽宁|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电影创作部主任
长久以来,工业题材电影因商业价值不被看好、制作难度较大等原因,很容易遭受冷落。但其意义重大,在电影题材中占据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工业题材电影电影在记录和表现我们国家工业发展的历程和日新月异的成就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是赋能我们国家工业产品、为我们的工业产品增加国家品牌含金量的重要方式。更重要的是工业人的形象塑造有着提振国家产业精神、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发现,日常生活的场景中,个人形象表现往往较为平庸,但一旦置身于镜头之下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时,个人形象便会有较大转变。同样,进入到影视作品中的工业人形象作为被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也会有所升华,由此广大观众内在的自豪感也会被激发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工业题材的影视作品,对于激发工业人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有极大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工作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精神动力”,而工业题材在这方面有着先天的独特优势。
但鉴于目前工业题材的院线电影发展有困难,建议考虑中小成本的工业题材电影。目前大家主要关注的是城市院线电影,其服务的对象是城市,这部分群体以年轻人为主,而中国作为从农业形态发展转变而来的大国,其小城市和农村市场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应有之意。如果我们采用多方合力的方式,如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联动工业企业、电视台、网络的方式,我想可以创作一批满足非主流院线电影的中小成本工业题材影片,这对于商业院线电影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补充,可以满足小城市和广大农村观众以及中小学生的观看需求,这也是电影“人民性”的一个很好的实践。我们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做电影,作品内容往往从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大国形象出发,以配合国家的宣传需要,制作的影片多为小成本电影,并没有走入主流院线,但可以做到在网络、电视台、二级农村院线的发行,该种发行放映模式可以减轻投资压力,形成可持续发展,也实现了更广泛的内容传播。尤其我们可以联合探索把影片送到工厂车间工人眼前、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建筑工地,由此建立普通百姓与工业之间的情感关系,让电影成为有大众性、人民性,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如何推动工业题材电影创作?我有两点建议仅供参考。其一是工业文学改编。实践表明文学改编是影视出精品的一条极具潜力的路径。工业题材电影尤其要重视文学的改编。首要原因在于,艺术工作者视野范围受限,对工业领域不了解,对工业题材的创作怀有畏难情绪。因此,文学改编可以当做一种有效手段。建议借助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的力量,遴选出优质的工业题材小说,加以推荐并进行改编。此外,可由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牵头,组织包括电影频道、电影学院、电影企业、网络平台等在内的多方创作力量,从影视作品的前期阶段即开始深度介入并参与实地调研。可安排这些创作人员深入工厂、航展等一线场所体验生活,通过命题作文的形式激发创作灵感,随后再组织专业导演进行拍摄。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工业题材需要工匠精神
艾诺依|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
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题材逐渐成为影视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还展现了工业背后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变迁。然而,如何在这一题材中挖掘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故事,如何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找到平衡,结合铁路题材的文学创作,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新时代工业诗歌与新时代工人的结合。相较于娱乐性强的商业片,工业题材作品往往显得较为严肃和枯燥,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那么创作时可以从小人物入手,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情怀。当下的新工业诗歌便是以新中国百年路、新征程的大时代为背景,与飞速发展的新工业时代共脉搏、同呼吸。最新《腾飞协奏曲——新时代新工业诗选》,收录当下28位新工业诗人的278首优秀诗歌作品,集中展现出诗人对当下新工业发展现状的深入观察与深度思考,这些诗人都是各个工业产业直接或间接的从业者,他们熟知自身所从事的工业领域随着新时代飞速发展而突飞猛进的行业特点,以其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认知、独有的身心体验与感受,将新工业情感、新工业温度、新工业审美的诗歌艺术盛宴在《新工业诗选》中集体呈现出来,从而引导读者走进新工业诗歌的审美世界。同样地,工业题材电影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应更多地关注人物的成长和情感变化。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共鸣感。
二、工业题材需要工匠精神。新时代工业领域有工业精神,也会应运而生新时期的科学家精神。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与人民出版社开展院士传记图书出版合作,组织了铁路作家去采访了90岁高龄的铁路系统工程院士,中国铁路路基土木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周镜,并出版报告文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周镜传》。同时,国铁集团组织采访现任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12306最强大脑、“时代楷模”单杏花并做集中宣传,在《人民铁道报》专版刊发文学作品,做好对工匠精神的挖掘宣传。知名铁路作家、铁路作协名誉主席王雄还出版了《12306密码》这本报告文学集。工业题材创作同样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背景,创作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调研学习,才能确保作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中心也可以提供类似的交流机会,或者做前期的文本素材基础。
三、打破合作壁垒,影视媒体加强合作与交流,工业题材创作者加强题材创新意识。工业题材的丰富宝库有待挖掘,创作者应积极与工业界、学术界和文化界进行合作,获取更多的专业支持和资源,为工业题材电影创作赋能。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创作人才培养亟需工业相关的培训实践基地
张民|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主任、教授
一、创作人才培养亟需工业相关的培训实践基地。作为电影学院,其各院系均设立了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涵盖美术设计、导演、编剧等诸多领域。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我们已建立了一系列与行业紧密相关的实践基地,这些基地主要位于横店、中影等大型影视制作基地,或是深入农村、山村等地,以便学生能够通过绘画、专业调研等形式,获得实践经验和灵感。但是在工业领域的实践是空缺的。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制造业、大型工厂,以及当前热门的汽车产业、手机产业等领域,也亟需这样的培训基地。若存在此类培训实践基地,学生得以亲身融入生产实践之中,将深受其环境的熏陶。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之下,他们的工业情怀将被逐渐唤醒。并且,通过亲身熟悉和体验生产制造的全流程,学生们将能够从中汲取灵感,激发其对于笔下人物和故事情节的丰富想象。
二、创作人才培养可以广泛开展工业相关讲座。年轻人往往自然而然地对工信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芯片制造方面。在国内,众多杰出的企业家、专家以及工业院校的教授,都是该领域的佼佼者。若能将他们的专业知识与电影创作相融合,并引入校园举办讲座,这无疑将是一项极具价值的举措。
三、创作人才培养可以开设工业电影相关课程。可以将世界各国,包括好莱坞在工业题材方向上的一些经典类型影片引入校园,组织专门的观摩学习活动和研讨会,激发我国工业题材电影的创作热情。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在工业题材影片中融合动作片、探险片等类型元素的成功案例,并深入研究其英雄形象的塑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