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读三国,恐怕也没人不知道貂蝉。自古美人总是叫人难以忘怀,更何况这个美人之美达到了闭月羞花、倾国倾城的境界,而且,她还豪情壮志、舍身救国。
对了,你可能还不知道吧,关于“闭月羞花”一词,正是因貂蝉隐喻而来。
传说在貂蝉快要出生的时候,村里的桃花、杏花一夜之间全部凋落,等到貂蝉一声啼哭降临人间,此后一年又一年,桃树、杏树竟然从此不再开花。为啥?因为少女天生冰肌玉骨,容颜俏丽美若娇娃,桃花、杏花自知比不过她,干脆悄然隐退。若是从今往后凡天下美色都不关桃花、杏花之事,而唯独只把貂蝉一人海夸,这类闲话还是不听也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十六年飞逝,花季少女且美且虔诚,这一夜,她正对着月亮膜拜。月亮本高悬于星空一路悠哉游哉,一见地上有美女惊为天人顿感自身黯然失色,神色仓惶间找了块云朵胡乱遮盖,可遮盖之下依旧禁不住诱拐,于是悄悄探头,发现美女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依然光彩,不觉自惭形秽,干脆继续躲着,就算后羿吆喝,它也坚决不出来。
若非世人对貂蝉的评价如此之高,恐怕“闭月羞花”也只是一纸浮夸,任你有八斗才华也编造不出来。如果此女当真历史确凿存在,恨不得千秋万代世世缅怀。
然而事实,历史上并无貂蝉此人,因为正史上没有关乎她的任何记载,她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由笔法高超想象力丰富的罗贯中先生杜撰而来。
正史《三国志、吕布传》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正是对董卓与吕布之间矛盾的详细、纪实的描写:“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结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此文段大致意思:董卓此人性格刚愎自用,容易愤怒而不自量力,有一次他用长矛打吕布,吕布手疾眼快,挥舞拳手躲过一劫。董卓因为常安排吕布守卫在中阁,中阁中有个婢女与吕布互生情愫。吕布担心此事被董卓知道,心中一直惴惴不安。司徒王允看到吕布是并州本地人,又身体强壮武艺高超,所以非常重视并接纳了他。
吕布向王允诉说了董卓对自己的责难之后,王允开始与士孙瑞密谋诛杀董卓,之后又说服吕布作为内应,几人一番周密安排,最终,吕布手刃董卓成功。
这当中虽然提到一个侍婢,对于她与吕布之间的私通也只是一字带过,便看不出此女在诛董卓行动中意义何在。至于侍婢姓什名谁,正文也没有着重交待。也就是说,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婢女,长得如何,无人知道,家在何方,无人知晓,尽管与吕布有私情,也起不了关键作用,在历史长河中,几乎可以算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因此,可以推断,有关于貂蝉闭月羞花、倾国倾城,能用自己美貌成功离间两个男人之戏说种种,都是后世人添油加醋或者罗贯中先生靠天马行空想象得来。
看《三国演义》中的貂蝉,笔者不仅将其身前、身中、身后乃至容貌、年龄、性格特征都交待得非常详尽,还为我们生动还原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如何施展连环美人计,使董卓、吕布父子互相为敌的过程。此过程可谓精彩绝伦,戏剧性十足。
可既然并非真实存在,笔者为何偏要杜撰这个人物呢?
其实也不难理解,《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史记》、《汉书》、《三国志》之类的正史文献,虽然小说肯定也脱离不了文学艺术性,但娱乐与趣味性更高一筹。正史只是如实记事,而小说重在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的详细描述上。《三国演义》中一旦注入了貂蝉,这样,吕布背叛董卓就变得合情合理,也更加容易为观众理解与接受。
所以事到如今,你不必惋惜貂蝉的虚幻存在,既已明知她不过是虚假设想中的昙花一现,但两千多年来错综复杂惟妙惟肖的故事安排,在你释卷之余,枯燥无味的生活已然变得欢乐多姿,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