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阅读的是《创建“以脑为导向”的课堂》。
中国台湾脑科学专家洪兰指出:“你不懂脑,你就不懂教育,不懂规律,你就不懂学习。”脑科学的研究,要探究的是教育规律,学习规律和课堂规律。因此,让我们更懂教育,更懂课堂。
一、将脑科学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结合起来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运行存在规律性,因为大脑有左右脑之分,且各具优势。左脑优势在于言语学习,被称为“逻辑”左脑,涉及数学、计算与排列、记忆、言语与逻辑、阅读、书写与分析等。右脑的优势是通过非文字学习,被称为“直觉”右脑,牵涉情感、态度与协调、空间、直觉与视知觉,图形、图像与艺术等。在左右脑中间隔有“胼胝体”来沟通左右脑的信息,使人的左右脑总是处于相互合作的状态。尽管人的左脑和右脑都各自拥有自己的特性,但两个脑半球一直处于协同工作的状态,进入左脑的信息可以很快被右脑使用,同样,进入右脑的信息可以很快被左脑使用,人的左脑和右脑无时无刻的进行紧密的协调配合,因此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只会产生一种,而不是两种。
以促进左右脑的协同整体发展为导向,选择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也应该做到左右脑协调配合,不能重左轻右。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和运算能力,相对忽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左右脑的协同工作,影响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教学内容(左脑所擅长的领域)很重要,但是只关注教学内容而忽视教学情境(右脑的特性),常常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务必要设计教学情境,加强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训练学生的双侧脑半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遵循大脑认知思维过程,强化教学内容的整体联系。
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关注细节之前,大脑会优先处理一般概念。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先教授一些概念性知识,将能促使学生在理解内容时成绩提高40%。以单元教学为例,在明确了一个单元的内容标准和学习目的后,教师可通过视觉呈现的方式给予学生所教内容的“宏观概念图”,如类似于思维导图的图表等,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相互联系的整体性观念。教师在明确一个单元的内容标准、课程范围和序列性引导目标的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个能够支撑单元学习内容的框架,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并建构一个可视的概念网络。
这样既能够让教师自己弄清楚教什么以及如何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单元学习的宏观概念图,让学生了解接下来的活动是如何与内容相关联的,同时通过运动、戏剧、歌曲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丰富、深刻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对单元的核心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也可对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楚,并理解这些活动和他们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二、将脑科学与教学环境的创设结合起来。
在脑科学看来,学习是一种身体与环境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使得有机体能够对变化着的环境做出适当的反应。
安全感是所有积极情绪的前提。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如氨基酸类、多巴胺、羟色胺、乙酰胆碱等,有益于大脑纳入新的知识和经验。课堂的安全感,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信任和尊重,研究表明,在大脑获得了额外奖励的时候,中脑的神经元会被激活而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提升整个大脑前额叶等脑区神经元的活性,从而激发学习的活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中如果能营造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感到安全和舒适,将促进学生大脑释放,有利于学习的化学物质。
例如,在单元教学中,对于每一个新的学习单元,教师可以通过日常活动仪式和积极交流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种支持性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处在恰当情绪水平上,并投入到所学习的内容中。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每个教学单元设计一些艺术活动,如设计一张海报,表演一出滑稽短剧,或者写一封有特色的信。毫无疑问,与学习相关的情绪性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教学的参与度。一次恰到好处的幽默或奖励,能够帮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并把课堂看作是一个愉快的归属地。
三、将脑科学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重点关注大脑中情绪连结作用的发挥。
脑科学研究发现,人脑是一个情绪化的过程。面对各种信息,大脑会先意识到具有强烈情绪内容的信息。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情绪与当前的学习任务相关,这种情绪就能够有效的促进学习知识的获得,学习高效的学生常常能够以有用且与学习相关的情绪引导自身的判断和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情绪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可以帮助学生识别和回忆相关知识,并保持学习策略和行为方向上的稳定。
再创建以脑为导向的课堂的过程中,如果要发挥情绪对于记忆的促进作用,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参与教学目标的设计,这种参与感将给学生一种主人翁意识,使随后的学习变得有意义,也能使他们建立一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绪。其二,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之间建立联系。其三,提出并教会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以促进学生情绪参与。如针对某一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的作品集、项目和小组活动。尽管作品集、项目和小组活动都需要更加细致的指导,但依然能有效促进思维的情绪发展。当学生参与解决开放性问题时,学生会在走弯路、犯错误和重新找到学习路径的过程中,体验到丰富的情感,积累宝贵的情绪记忆,形成一个强大的多功能的情绪链以及敏锐的学术直觉。换言之,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学生的情绪反应提供弹性空间。
四、将脑科学与教学评价的改革结合起来
大脑内产生的许多神经化学物质和荷尔蒙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一些神经化学物质会受某种环境的影响,通过教师的教学策略而激活,被反复提及的多巴胺就是其中之一。它在脑功能中扮演了两个主要角色:一是控制有意识的运动和增强脑奖赏系统的快乐体验。二是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对正确答案的满意感会增加多巴胺的释放。大脑也偏好重复那些能够增加多巴胺释放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不断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情绪,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为走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创造条件。
首先注意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感与满足感。课堂教学评价要做到精细化,对评价结果的应用要从“胁迫”走向“引导”,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作用。
其次,注意采取多种评价方式,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针对性要求,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力。除了随堂测验或考试等传统方法,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手段。例如使用能够测量学生个体成长的评估准则,并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标准。在设计这些准则时,教师要确定组成任务的各个要素,设计对预期表现的描述,确定学生掌握的不同水平,这些标准在任务开始时就传达给学生,以便他们了解学习的目标和结果。
再次,注意课堂教学评价的及时性。形成性评估和纠正反馈是促进长期记忆、发展推理和分析执行功能的有效手段。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不至于因困惑而感到挫败,陷入抵抗、逃离或呆若木鸡的状态。同时,由于测试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就可以保持学生脑中的杏仁核通路向前额叶皮层敞开,减少他们参与活动的焦虑感。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充分利用脑科学知识,为教育教学铺路搭桥。如果想要有效的实现教学,提升教学效率,我们就应该用科学的知识为我们导航。
以前听老教师说,一节课前15分钟是最关键的。李政涛老师告诉我们:学生在上课时的状态其实是有一个变化的,刚开始精神集中,中间注意力涣散,下课前精神又回来的。教学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大脑注意力的变化来设计教学活动,调整教育教学的方式,转换活动的内容,让教学更加有效。
曾有一段时间觉得,在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是多此一举的,我们只要带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体会语文味就是抓住了语文的核心素养。脑科学表明,人的左脑和右脑是协调发发挥作用的,如果我们只是注重阅读、书写、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发挥左脑的功能,它的效果其实不是很明显。当我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左右脑协调,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许会更加明显。当然也并不是说,不创设情境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一定不会好,我们之前没有用情境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也不见得有多低。其实课文本身就是情境,我们没有必要花大力气一定创设个博物馆、纪念会、文学社等情境,我们只要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通过文字去想象画面,去想象情境,教学也可以实现学生的左右脑发展。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原来表扬学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多巴胺的释放,也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情绪,而这些都对于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刻度,理解度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今后的教学中多样化的评价,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学科学,用科学,让科学为我们的教学铺路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