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喝了很多年咖啡,有人上午喝了咖啡,晚上还很精神,睡不着。我如果晚饭时来一杯,也不影响睡觉。估计是DNA的问题。
做为忠粉,我知道咖啡店的所有形式。在奥运会之前,咖啡店的主力是上岛这种,台湾人开的,店都很大。里面有简餐和茶,还有包厢。
后来就出现了星巴克,其实大陆的星巴克也是台湾人开的,特许经营。那时候的星巴克是装叉的地方。
再后来,出现了很多个体经营的小店。和星爸爸不同,他们都在街头巷尾的,内场不大。老板都是咖啡爱好者。最初的一家manner,在一个居民楼的一层,是一个楼梯间,所以屋顶是斜的。一个座位都没有。
转眼到了2015年,大卖场日薄西山,上海房价暴涨,小店就经营得越来越难,有钱的星爸爸开得大街小巷都是。瑞幸咖啡也出现了,差异化竞争,店都很小,主攻那些有装叉需求又不舍得花钱的年轻人。
到了今天,24小时便利店也在卖咖啡,路上走几十米就能买到一杯。景区里最舒服的地方就是咖啡店。冬暖夏凉。
独立咖啡店仍然还存在着,不过都避开了租金最贵的地方,很多还挺酷。有的在小区里,有的在软件园的楼顶。市中心的小店常常只营业到晚上6点。不差钱的年轻店主们,不肯放弃自己的夜生活。
咖啡行业,除了店的模式,还有对咖啡豆的选择。因为豆豆的价格差异非常大。
有人说瑞幸的咖啡豆不好,其实并不见得。咖啡豆是标准的农产品,由于日照和降雨不同,不同年份之间差异不小,还有产地的不同,烘干工艺的不同,豆子的研磨度不同,全都影响一杯咖啡的最终口感。
拿很不错的咖啡豆给一个newfish员工,其实做出来也挺难喝的,而且还浪费了钱。缺心眼儿的老板才那么干。
咖啡冷了之后味道下降非常多,我不太能接受外卖,送到时肯定是半温的,跟刷锅水差不多。想喝的时候就应该移动尊臀,亲自出去买。
这店名叫“like likes like”
最后,咖啡确实是一种文化,是年轻人的生活,讲究快和简洁。站马路牙子上就能喝,有话就说,直抒胸臆。
一本书,一杯咖啡,一个晒得到太阳的角落,半天的闲暇,就是我满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