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麦高芬”(MacGuffin),是指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元素。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物件、一个地名。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其存在的目的是激发戏剧冲突,与观众产生共鸣。
社工与服务对象的沟通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寻求与服务对象产生共鸣,那在其中,是否也存在关键性的“麦高芬”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很多时候,社工会困扰于沟通的低效,“我已经这样去提醒他了,为什么他依旧会迟到”“和服务对象访谈时,他总是心不在焉”……这样的困扰比比皆是。
要想提升沟通效率,就要找到属于服务对象的“麦高芬”。那么这些“麦高芬”会是什么呢?
首先,它可能是服务对象内心的需求和愿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方式,服务对象内心深处可能有着对家庭的渴望、对事业的追求、对社会交往的向往。这些渴望、追求和向往,既有物质层面的,更有精神层面的。社工在沟通时,要有意识地去探寻服务对象的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去发掘沟通话题,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工的真诚,从而拉近相互之间的关系。
其次,“麦高芬”也可能是服务对象面临的现实问题。从微观的个人问题到宏观的环境问题等,社工可以在沟通中探寻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而与服务对象进行有效互动,达成情感共鸣。服务对象对于自身的现状和问题,是很愿意诉说的。他们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心,社工应该主动去询问、去倾听,保持耐心和同理心,并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他们放下戒备,真正从内心接纳社工。
最后,社工可将“麦高芬”视作沟通中的细节。想问社工伙伴们一个问题:“你知道多少服务对象的爱好?”他们有的喜欢种花、有的喜欢喝茶、有的爱打游戏……如果社工从这些爱好入手,服务对象肯定更愿意与社工沟通。或许会有社工说:“他们的爱好我也无从得知啊……”这话不假,但如果有心,还是能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的,例如服务对象的朋友圈、社交平台、手机外壳或铃声、正在玩的游戏、收看的短视频、家里的布置……这些细节都会反映出他们的习惯和爱好。
当然,社工需要在尊重服务对象隐私和意愿的前提下,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避免结果适得其反。如果社工能够掌握好其中的尺度,那么这些细节,很多时候就能对沟通成效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影响后续服务。
当社工有意识地去寻找属于服务对象的“麦高芬”时,沟通就会更有效。发现并熟练运用“麦高芬”,不仅是技巧上的提升,更是心灵的触碰,它要求社工用心去感知、用智慧去引导,在每一次沟通中努力寻找到那把开启服务对象心灵之门的钥匙。
(作者单位: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黄浦工作站)
内容来源:中国禁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