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于社会;四十岁能掌握各种知识;五十岁懂得了顺应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对各种言论融会贯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越出礼的准则。”
[解读]
孔子将自己的一生作了一个简单的概括,不论周游四方去讲学还是出仕为官,他都以学为重,求知,学做人,学做学问,学礼,学仁,最终从心所欲不逾矩,并且做到了善始善终。
学习做人的根本在于修身养性,而德义的养成在于勤学苦练。
岁月向前推移,我们所需要的学问也不断地更新。而学问的真谛就是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深切体悟。
学贵在持久,人生的大学问也是在循序渐进中求得的。
伟大出自平凡,把对生活的体悟积累起来,从而透彻了人情世故所产生的哲学思想,由此成就一番大事业。
[读后启示]
孔夫子一生进学修道的人生写照,微缩版的自传。
十五岁,有了理想,将终身做学问作为一生的使命,开始远航。
三十岁,安身立命,立志于道。志有定向,矢志不渝,无论穷困富贵,不改其志。
四十岁,通过不断学习精进,对事物表里精粗,了然明白,无所困惑;对于外界一切事物变化,言论条理,能够洞悉世事,体察人性,练达人情。
五十岁,顺应天时,听从天命。知天命,就是将自己与宇宙真理融为一体,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听天由命,无忧无惧。
六十岁,耳顺之年。人生一甲子,见多识广,心平气和。听得懂好歹,辨得清是非,不喜形于色,不外假于物。
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活到七十岁已是高寿,更为难得的是要终身学习,学而不厌,持续精进。
纵观人的一生,有些知识是可以选择性去学习的,有些则是一直不会过时且越修行越深刻的。
现代科学发展很快,积累下来值得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人的精力有限所以造就了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各司其职。
但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为人处事的心态和行事方法,可能从古至今都是每个人终身要修行的内容。
求学问道之路,是终生的修行,用一生来体证真理,用生命来诠释大道,不逾矩。真正到了自由的境界。